找到相关内容1061篇,用时2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缘起观

    关系,根境相涉入产生六识,于是就从三者的合中生起眼触、耳触、鼻触、舌触、身触、意触了,这在经中叫做六触身;所以触是缘于六入而有的。从六入生起六触,期间的关键是因所触的对象,这对象在缘起支中名为,所以六入是以为缘的。,是代表的一组精神;,是代表的一组物质。存在,就成六入触所取所认识的对象了。所以说缘而有六入。还有他的因缘在,这就是识。以识为缘的,虽可说包括内在与外在的一切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5141923.html
  •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

    某种根本转换。  五蕴(Pa?caskandha)又译“五阴”、“五众”,是指的一切现象作为“积聚”结果的五种类别,这种积聚构成了万事万物、尤其是“我”或“人”。五蕴把一切现象归结为“”的积聚集合的结果,以说明事物现象作为“”本身是没有自性的。这种观念类似于马赫(Ernst Mach)“物是感觉的复合体”的说法;但是五蕴把复合体或集合体分为五类,即(略相当于物质现象)、受、想、行、识(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650203.html
  • 杂 因 诵(1)

    、六入处、,何法有故有?何法缘故有?即正思惟,如实无间等生,识有故有,识缘故有名有。  我作是思惟时,齐识而还,不能过彼:谓缘识,缘六入处,缘六入处触,缘触受,缘受爱,缘爱取,缘取有,缘有生,缘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,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。我时作是念:何法无故老死无?何法灭故老死灭?即正思惟,生如实无间等,生无故老死无,生灭故老死灭。如是生、有、取、爱、受、触、六入处、、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1362172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何谓“十二因缘”?

    ┌无明(无始烦恼) ┴行(善恶之业) ┌识(本识揽渧) ├(识暖胚团) ┼六入(扶尘具形) ├触(根摄境界) └受...(梵语nama-rupa)-识暖胚团。指心识(初投胎之神识),色指形体(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)。是说明一念爱染,投入母体为名,揽父母赤白二渧,外托暖气成胎为,此是胎相初成之位。   因六根未成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392212300.html
  • 随缘——随的什么缘

    变化,这一法的本身也随著发生变化。    不过,佛陀最初是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烦恼、而出家修道的,所以最初缘起的含义,主要是指生命流转而说的。因此经中说:‘识缘色缘识,此有则彼有,此无则彼无,此生则彼生,此灭则彼灭。’例如《杂阿含·二八八》经中说‘譬如三芦,立于空地,辗转相依,而得竖立,若去其一,二亦不立,若去其二,一亦不立,辗转相依,而得竖立。识缘色缘识,亦复如是。’     就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0450432.html
  • 问:十二因缘是什么?

    行业也。    三、识,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。    四、,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。者心法,心法不能以体示之,但以诠之,故谓为名。色者即眼等之身。    五、六处,六处即六根...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。    十二、老死,于来世老死之位也。   其中无明与行二者,即惑业之二,属过去世之因,识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,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。又爱取二者为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263979688.html
  • 当下的十二缘起

    当下的十二缘起   黄国达   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,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,也是当下观照身心、止息烦恼的法宝。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?即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色缘六...不致昏昧迷蒙、模糊不清。      这当中,色缘六入,指的是六根依身心而有。这是三世的观察,除非深入禅定,或藉催眠回溯到婴儿、胎儿时期,去经验心色的初成,否则是无法当下观照的。   无明、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449576.html
  • 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

    预存之密宗应成派中观邪见而研究佛法,将佛法之根砍除--否定「识缘」之识、否定涅盘之本际。更说初期大乘之《般若经》意旨是一切法空,主张“离自心藏识外有般若空”,成无因论者。而反诽谤三转法轮唯识诸经...谓印老自以错误之无常论,而考证研究佛法,故作出许多极愚蠢之结论。如彼否定四阿含中佛说十八界之意根界﹙第七识﹚,又否定四阿含中佛说之涅盘本际、识缘之识;又于佛说十八界无常之意识界中,别立意识细心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1355319.html
  • 谈十二因缘

    顺逆二种观法:  顺观即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色缘六人,六人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这便是苦、集二谛——凡夫的因果。  逆观即无明尽则行尽,行尽则识尽,识尽则尽,尽则六人尽,六人尽则触尽,触尽则受尽,受尽则爱尽,爱尽则取尽,取尽则有尽,有尽则生尽,生尽则老死尽。这便是灭、道二谛——圣人的因果。  顺观乃佛教就人的立场来解释人生宇宙的所以然,结论即如何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0965901.html
  • 道智与果等至

    知识,他才能了解「我是须陀洹」。无论如何,在那时候﹙证悟﹚,他知道些甚么呢?他以「所缘通达」知道完全灭,即无为涅盘所缘。他自己了解他是否有觉悟涅盘。在那时候,他具有这种智能。  一位好象已证得...观察可于或不于对经教无知识的圣者生起。依于这说明,为了知道哪些烦恼已断,哪些烦恼未断,观察中,以所缘为对象,属于善法的善速行及属于不善法的不善速行。在那时候,禅修者自己知道那些不善法无法被观察到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285673627.html